地矿文化
- 地矿文化 >
观《最初的梦想》有感
昨天看了一部印度励志电影《最初的梦想》,深受触动。该片讲述了毕业于孟买国家理工学院的社会成功人士帕塔克儿子拉加夫高考失利,他无法接受别人叫他“失败者”,绝望中选择了跳楼自杀。
帕塔克为了挽救病危儿子的性命,叫来了多年未曾联系的大学同学,大家一起围着拉加夫,开始讲述他们4号楼所有人被贴着“失败者”标签的学生时代。最终儿子拉加夫真正解读了“失败”才是人生常态的意义,身体康复后的第二年就走进了大学校园。他的爸爸妈妈也冰释前嫌,再次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影片用平行的蒙太奇手法将不同时空的人和事交叉展现给观众,在自由切换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不止是让孩子学习好,以后考好大学,有份高收入的好工作。更需要多多关注他们作为初高中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成长历程,不定时谈心,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有困惑及时沟通,有必要也可以请教老师。
影片里有一个很经典的桥段,帕塔克哭着说的一段话,让整个故事升华到了另一个高度。
原话如下:我们一直都做错了,我们只准备为孩子庆祝成功,但从来没有告诉他应该怎么面对失败,没有人愿意提起失败,我们只告诉孩子好大学要多少分,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100万个参加高考的孩子,只有一万个人能被录取,剩下的99万个孩子该多么迷茫!
他们没有做过心理准备,对他们来说这不止是考砸了,而是整个人生都毁了!要在现在来问我要什么,是拉加夫能考上理工学院还是健康快乐的回到我身边?我一定会选择让我的孩子回来。
看到这里,说实话,真的彻底泪奔了!帕塔克的朋友们也潸然泪下,他们陷入了沉思而后幡然醒悟,纷纷起身给自己的孩子打电话,告诉孩子当时承诺如果数学考A+就奖励自行车,现在只想告诉他,不管最后考成什么样子,就算是B+或是C-,都给他买自行车!
原来全球的父母都是一样的。给孩子好的环境好的资源,只想让孩子好好学习以后出人头地,我们打着都是为了他们好的旗号,做着专横的家长,说着似乎很理解也很温柔实则坚硬无比的话,来要求他们,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目的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也有我们不愿意承认的炫耀、虚荣的成份在作祟。但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必要的时候也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想他们的付出、辛苦还有承受能力。
想到拉加夫说他每天都要学习18个小时,却还是比不过没他努力的同学。我哭了,想起儿子在下城关上初三时进了重点班,学校强制住校。每天早上6点起床,中午12点下课,12点40就得进教室,晚上11点才能回宿舍。为了留出后面全面复习的时间,一学期的课程两个多月就学完了。
儿子在初二之前都是中上游,可强度突然增大,他一时半会儿完全适应不了,有一段时间也因为成绩下降压力特别大。甚至有一天周末不愿意回学校,我态度强硬地告诉他没得商量,他说了好几遍就想在家睡一晚上难道不行吗?还有历史没有背下,下午去了又要考试,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想着在疫情期间,万一有变化,有可能一周甚至半个月去不了学校,课落下就彻底跟不上了。于是我狠心说出了“那也得去”几个字。儿子没再说话,他站起来回了自己卧室。
我坐在外面沙发上心里很难过,我一直都是善解人意的人,却无情的拒绝了儿子再合理不过的请求。
整整10分钟里面没有动静,我有点担心,轻轻推门进去,那一幕我至今难忘。儿子坐在书桌前,无声的在流泪,他从小特别伤心时都是不作声的掉眼泪,擦的一堆纸巾似乎也在嘲弄我是一个失败的母亲。
那一刻,看着儿子边擦眼泪边哭的背身,我的心都碎了。我坐在床边哭着向他伸出了双手,告诉他我想抱抱他,今天不去学校了,就明天去。儿子转身满脸泪水地搂住我肩膀,一下子哭出了声音。
那天,他的眼泪和鼻涕糊了我一肩膀,而我,很庆幸有那么一个瞬间。
初三毕业,儿子如愿上了自己心仪的高中。他也说了拉加夫同样的一句话,没他学习好的同学也考上了,他不好意思面对。我告诉他没什么大不了,你的人生才刚刚起步,需要参加的考试将不计其数,稳稳地走好每一步,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最后,我想将影片里的经典语录送给所有孩子和成为大人的朋友们共勉:
——我们之所以会输,是因为知道输的感觉太不好了。
——我们总是太在意输赢成败,但却忘记了,该怎样度过人生,而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生本身。
——工作需要我们时,家人要让步,现在家人需要我们,工作就要让步。
抱抱你的孩子,让他(她)感受到,我们用心在爱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