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新闻
梁家河读后感
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我研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感触颇深,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书中通过29名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悟,生动讲述了总书记青年时期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的成长历程。
梁家河,这个曾经总书记工作和生活了七年的地方,这个给了最初信念并注定了他人生轨迹的地方,让我充满了好奇。6月22日,我们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来到了倾慕已久的延川县梁家河村——习总书记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整个村子延伸于两山之间,一条柏油马路贯穿始终,到处都洋溢着瓜果的香味,令人精神振奋,神清气爽。在梁家河村史馆,我们聆听了当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村时,有13名村民把他一直送到延川县城的往事。当年,习近平亲自带领干部群众从建大坝、挖水井、修沼气、种蔬菜、办代销社等吃饭饮水问题抓起,逐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看到他的为民之心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从而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习总书记是当时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光阴,锤炼了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七年知青岁月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大众深深打动了这位京城知青,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正是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感情,也铸就了今天他更加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带领乡亲们开拓进取、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房。听闻四川有沼气池试验成功,他便远赴四川学习,回到梁家河后亲手试验建成了陕西省的第一个沼气池,还建成了第一个淤地坝。任何一种担当都是由强烈使命感驱动的,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这样才能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一天时间,转瞬即逝,导游的真情解说,让我身临其境,也好像在那艰苦的年代与总书记共同努力过,奋斗过。心灵上得到了洗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了改变,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我要像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一样,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充分发挥我年轻,有知识,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的优点。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责任就是担当,要时刻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担子,不讲说的好不好,要看实际行动做的好不好。越是困难危险的地方,恰恰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出现的地方。感谢公司党委组织这样的活动,让我寻找到了差距,受到了启迪。“两学一做”,学是手段,是措施,如何做是目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以习总书记的精神和《党章》为指南,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还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练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拼搏奉献、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