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新闻
风雨中一路前行,因为有你
6月27日,区研院新疆南天山喀塔铁热克项目区调组为期8天的野外游击工作结束,准备返回驻地。一大早就收拾好行囊,踩着朝露向山外走去,一分队杨西明等3人赶着毛驴驮着行李物资先行返回,二分队冯晓强等4人继续扫尾性的地质工作。10点钟,天空下起了濛濛细雨,路开始变得湿滑....12点左右,一道闪电划破长空,小雨转成磅礴大雨。天气的骤变使每个人的心里多了一份担忧,于是彼此加快步伐,顶风冒雨踩着泥泞的山路继续前进。下午4点左右,一、二分队会合,简单交流后继续向山下走去,此时河道的水位已在持续上涨。5点10分,行进到主河道时,程龙用卫星电话联系车辆前来接应,民族老乡见已到大路上,并已经和外界取得联系,就卸掉毛驴身上的物资,赶着毛驴出山了。在泥泞的山路上行走了十几个小时,大家已是饥寒交迫,身困体乏,唯一的期望就是接应的车辆尽快到来……
左等右等不见车来,联系后才知山洪爆发,道路被冲毁,车在沟口几百米处就被洪水挡住了去路。此时游击队伍距车辆还有近20公里的路程,项目负责召集大家商议后,决定徒步前行。此时杨西明从他的地质包里摸出整个队伍仅剩的一块囊饼子,给大家一人一瓣,没有人说什么,眼神之间的交流更能体现一种潜在的能量。随后大家重新背起样品和物资,迈起沉重的步伐在泥地里艰难前行……
空旷的山谷中,耳边除了雨声就是洪水声,每人都背着20公斤左右的物资和样品在默默地行走,这种韧劲和毅力诠释了地质队员的核心价值观。就这样不停地走了2个多小时,虽然很累很累,但是没有一个人喊累,因为大家心里明白,赶在天黑前必须走出去……突然从身后传来了“突突”的声音,过了一会儿,雨幕中出现了3辆摩托车的影子。三位牧民停下车,热情地询问大家去哪里,是否需要帮忙。项目负责冯晓强和牧民朋友沟通后,摩托车驮着物资和年长的同志先行,其余年轻同志轻装步行。
晚上8点半,全部人员到达大河边。此时距离车辆还有6公里左右的路程,道路完全冲毁,需要过7次河。面对湍急浑浊的河水,大家心里不由得一凉。车就在不远处,驻地有热乎乎的饭菜和舒服的床。但是河水实在太大太急。过河有危险,不过河也不行。大家在一起讨论了很久,最终决定过河。在河岸来来回回走了好几次,最终选好渡口,项目负责冯晓强身先士卒,脱掉裤子,拿起河滩上的枯树枝,稳健地踏入冰冷的河水,一步一步慢慢地摸索着前进。大家都盯着他,只见他离河中心越来越近,突然,河中心泛起了一朵朵白浪,河水打着漩儿。冯晓强的身形一晃,“坏了!他要倒。准备救人!” “不!他稳住了。”大家松了一口气。只见他继续向河中心进发,慢慢地到了河中心,稳住身形向河对岸艰难地前进,终于到达了浅水区。接着,大家在冯晓强的指引下,一个接着一个,平安地渡过了河。杨西明今年50多岁,身形单薄,只见该老汉老当益壮,过河时稳稳当当,事后被誉为“技术流过河”。年轻小伙程犬身形瘦小,快到河心时险些被冲倒,但是依然顽强前进,顺利渡河。渡过一道河,大家信心倍增。随后相互配合着,顺利渡过第二道河、第三道河、第四道河……
天色开始转暗,为节约时间,同志们顾不上湿透的衣裤和寒冷的侵袭,顶着风雨举步维艰地向前行进……忽然,程龙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个身影在向大家挥手,走近一看,原来是厨师史海宁举着树枝向大家招手。大家一阵欢呼,急忙奔上前热情招呼。原来,他在驻地通过电话得知情况后,主动前来接应。当大家手挽手、肩并肩一起蹚过最后一道近20米宽的河流后,脸上的疲惫一扫而空。冯晓强过来和大家一一握手,没有言语,但此刻温暖的双手握在一起比什么都有劲。
回想风雨中的历程,从满怀兴奋而归的心情,到雨中艰苦徒步的“苦行僧”,再到遇见民族同胞的热情,以及最后看到同事的亲情,那浓浓的民族兄弟情,暖暖的同事关爱情,令我们在风雨中一路坚定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