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新闻
“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 助力集团高质量发展”征文(之十)
地质工作其乐无穷——忆从事地质物探工作二三事
陕西地矿物资退休职工 田胜利
1974年初我在陕北农村插队。1976年底招工来到陕西省地质局第十四地质队,从此成为了一名陕西地矿人。后来被单位通过政审推荐,有幸成为最后一届的工农兵学员。掐指一算已46年了。然而,当年从事地质物探的一些事,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刚独立工作时遇到好同事。我曾在物探队工作过一段时间。记得1982年春在陕西省山阳县色河铺镇一带搞航磁异常剖面检查工作。分队安排我去物性组,主要任务是在野外采集岩矿定向标本,回来后进行标本磁性测量分析。因为第一次独立接触采集岩矿定向标本,心里没数,故向分队地质工程师罗生芳老师请教。每次出工前,我就告知要去地点,然后他就告知我该区域是什么岩层及走向。尤其在野外现场剖面线上,他手把手地教我如何采集定向标本以及注意事项,让我十分感动。身教胜于言传,老地矿人这种“传、帮、带”精神,让我难以忘怀。当年工区区域跨越三个县域,地层复杂,山体破碎带又多,而岩石裸露的新鲜面又少。要采集一块符合标准的定向标本,实属不易。在罗生芳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我很快掌握了其技术要领,圆满地完成了当年采集和测定标本的任务,受到分队领导的表扬。我也很庆幸在野外独立工作时,能遇到一位好同事、好老师。
——野外作业受灾时遇到好团队。1983年春天,我担任陕西省山阳以西航磁异常普查工区一区长,带领12个人(含炊事员,驾驶员等),配备一辆嘎斯卡车,驻扎到大山里的园子街公社附近。此项工作即辛苦又磨练人的意志。首先要安排好各台班生产时间与当天完成任务目标,其次是做好后勤生活和车辆安全保障,同时也要充当上山替补员。
正当我们工区完成生产任务过半时,7月初的一场几十年少遇的大暴雨袭击了山阳县地区。我们驻地元子街公社境内的峒峪河流域出现了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现象,电力、通信、公路毁坏程度十分严重。一时间使得我们与外界无法联系。野外作业被迫中断,转入抗洪救灾。幸好当年省地质局曾给野外分队都配备了小型军用15瓦短波电台步话机。我每天两次与分队部保持电台联系,互通情况。由于灾情发生后,为了尽快地掌握灾情及上报灾情数据,地方政府也很焦急,公社领导主动找到我们,请求给予帮助。我二话没说,当即就开通电台无线通话,让公社领导与色河铺区公所领导进行通话并及时上报灾情。我们主动搭建起地方部门协调的桥梁,把省、地、县、区各级党组织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传递下去,正确指挥应对和指导抗灾救援工作有序地展开。另外工区的卡车也随时听从公社调遣,转运物资和伤病员。工区也将几把大手电筒和汽油等物料支援给公社。经过20多天的奋战和生产自救,我们和当地群众度过了难关,恢复了野外生产作业,最终安全、如期完成了野外生产任务。到了10月底收工时,简易公路还没有抢修通车,分队领导决定把嘎斯卡车留在公社院内封存。大家只好肩扛被褥行李和仪器资料,步行30多里山路,走出大山沟。沿途看到荒凉的水灾扫荡后的情景,大树被连根冲倒,大片巨大的石头被冲至村民房屋旁边,悲情由然而生。我们向老乡们告别,向大山道别。我们地矿人在抗击洪灾过程中,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色河铺区公所和园子街公社的通报表扬,受到驻地人民群众的称赞。此工区的物探研究成果,佐证了该地为商洛地区多金属矿体的富集区域,为进一步挖掘开采提供了靶向目标。
——学习新技术时遇到好领导。1984年春天,我调到物探队重力分队综合研究组工作。此时我又遇到了物探高级工程师赵凤兰组长这位好领导。她为人和蔼,业务精湛。当年综合研究组的任务是《西安市地裂缝监测研究分析报告》,其中有野外百公里的地质剖面和重力测量,也有室内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大量重力数据的统计量化分析,此工作对我是一个新挑战,我向赵工认真请教,天天读练电子数据纸带,在赵工精心指导下,不分昼夜的反复练习,很快掌握了其技术要领并能够独立进行判读。随后分队安排我和一位同事,带着重力数据资料出差到北京,在中国地质技术计算中心进行数据处理,由于各省局来人较多,中心安排我们凌晨3点钟上机房,一直坚持到天亮才完成电算数据处理任务。读取重力数据虽单一枯燥,但很有成就感。我要感谢我的好领导——赵凤兰高级工程师,她让我在第一时间内接触到地质科学研究工作的前沿新科技,有了新见识,开阔新境界。
几十年的地质工作,犹如弹指一挥间。今天,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不能丢!寻找宝藏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不能丢!要传承地矿文化,赓续地矿精神,为我们陕西地矿集团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