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板块
鏖战渭北找矿忙
陕西省彬县-旬邑地区三叠纪延长组油页岩远景调查项目是区研院申报的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工区位于泾河中游黄土高塬地带,每逢雨水季节,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给野外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平均年龄仅27岁的项目组人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众所周时,野外工作中首先要面临的挑战就是跑路线。渭北地区跑路线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把野外资料汇总,以便尽快确定下步探矿工程的布置。对此,项目组负责人要求每人每天的路线不能少于30公里,地形条件好的,不能少于50公里。由于工区面积太大,部分人员还需要在野外打游击,无形中又增加了工作的危险性。可以说大家都在超负荷的工作,但项目组人员个个热情高涨,目的只有一个:找到矿,找大矿。
野外工作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地质灾害。渭北地区属于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稍微一遇降雨,滑坡就随处可见,切割较深的沟内到处滚落有大小不等的石块、土块等,而岩石露头又都偏偏在深沟内才有出露。6月19日早上7:30分,队员们分两个组由驻地向工区出发,第一组测制水北沟地质剖面,第二组针对百子沟最近的工作成果,进行路线追索调查。15:30分第一组剖面测制完毕,工作人员在剖面中部发现油页岩层,于是组员对矿层沿山的半坡一直追索到沟底,然而16:30分,天气突然由晴转阴,空气中的湿气急剧增加,天空开始下起雨来,根据以往经验判断,雨水可能会增多,于是第一组人员陈清石、刘团峰、杜武刚迅速往山顶的塬上走,经过一个多小时,终于在一块开阔平坦的地方停了下来,山沟内原本的涓涓细流此刻已变成了浑浊不堪的洪水,陡崖上不时还有石块坠落下来,山坡上也汇集了很多泥水顺势而下,不要小看这些泥水,人踩上去根本就站不住,直接就可能滑向深沟内。此时大家的衣服已全部湿透,等雨小了一些,大家才徒步走到沟口,此时已经是18:00。上了早已在沟口等候的司机李智的车辆,大家便开始寻找第二组人员。然而当车到达约定地点时没有见到第二组人员,大家心里不免有些担心,因为第二组工作地点也在深沟内,切割更为剧烈。此时雨越下越大,李智不停的摁喇叭,终于在等待1个多小时之后,看到山沟内摇摇晃晃走出了刘小宝和马中豪,原来他们也碰到洪水和滑坡,为了安全起见,在半山腰的一个小路上停了下来,此时已经是晚上19:50分。
进入7月后,彬旬工区连续降雨,泾河的洪水水位已升高了四五米,去往彬县东南部的路也被滑坡和塌方阻断。7月10日,经过再三考虑,项目部决定翻过薛家堡的部分分水岭进太峪图幅内打游击,进行1:5万填图工作。队员们一行6人背上6天的补给,翻越薛家堡大梁往太峪进发,攀爬山路历时近10个小时之久。到达太峪中咀梁后工作异常艰苦。这一地区人烟稀少,主要面临的挑战就是缺水,深沟基本都是干涸。队员们工作期间每天定量喝水,陈清石、刘团峰、杨春辉、杜武刚、马中豪、刘小宝等同志由于缺水,嘴唇发黑并出现开裂,不时有鲜血由唇上流出。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队员们同心协力历时6天完成了此次游击的工作任务,共完成了1:5万填图面积220平方公里。
这次找矿工作是关系到项目能否后续滚动的关键。张孝文院长亲自冒着酷暑前往工区和大家一起翻山越岭查看进展情况,要大伙放开手脚,大展所长。这给了同志们极大的鼓舞。有一次跑路线时,在陈清石、刘团峰的路线上发现该路线上地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十分有利于油页岩的成矿。于是两人就暂时放弃该填图路线,转向寻找油页岩层,但是由于天色已晚,两人最终无功而返。第二天,两人认真分析了该区的地层分布及构造情况,将油页岩可能产出的地区划分为一个个小靶区,一个靶区一个靶区的重点调查,用了五天时间,最终在一个切割较深的小沟内找到了油页岩层,经系统采样分析后圈定油页岩矿层厚度12米,含油率最高达到8%,队员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雀跃不已,对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充满期待。
通过艰苦的野外工作,项目组共完成全区填图面积2200平方公里,槽探1020立方米,各类样品233件。在彬县-旬邑-照金地区先后发现大规模油页岩矿体,矿层沿走向延伸稳定,矿床潜力巨大。特别是在照金地区发现的一处较大规模的油页岩矿体,含油率最高达12.8%。2010年12月28—29日,该项目通过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办专家组的野外验收,以工作质量高,原始资料翔实,找矿成果突出,被评为优秀级。